辉煌历程(四)--摘自2010年学院院史
之改革发展(1990年—2000年)
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间,物理系的各项事业随着国家和学校的前进步伐,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取得了可喜成绩。主要标志是真正完成了由单纯的“教学型学院”到“教学和科研并重型学院”的转变。主要表现在:
一、调整专业,扩大规模
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山东经济、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学校面向社会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方向,增设非师范类专业。1993年,物理系先后调出21名教职工,成立了电化教育系。并调出8名教职工,独立了现代教育技术科研所,该所成为独立的科研单位。同年,物理系新上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1998年又改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业的新增加,扩大了学院的办学规模。10年中,全日制招生数量逐年增加,1990年招收本专科新生115人,1991年招收本专科新生160人,1998年招收本科新生180人,1999年招收本科新生259人。10年中,成人教育得到不断发展,1990年至1995年,夜大、函授平均每年招生150~180人。1995年以后,又增大了研究生课程班的招生,每年平均招生130名。教学点分布在全省各地,形成了点面结合,网络式发展的局面。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
教育质量是办学的关键。10年来,物理系始终把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作为根本任务,把教学工作作为系的中心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行教学改革,扎扎实实地搞好教学基本建设。物理系先后制定了《课堂守则》、《优秀教学奖评选工作规则》、《教学督导工作规则》等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同时还强化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建立了领导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师生信息反馈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
物理系十分重视教学基本建设,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从1990年起,系里积极争取学校的课程建设专项基金,进行了重点课程建设。在学校第一批优秀课程评选中,“光学”课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1992年,“现代教育技术”被学校确定为五年资助,重点建设实验室。在学校第三批优秀课程评选中,“电磁学”课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同时,系级重点课程的建设也不断加强。通过重点课程建设,促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物理系先后两次修订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围绕“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提高能力”的原则,对教学内容更新,优化课程结构,逐步构建起现代教育思想、师范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为培养一专多能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1991年,学校新实验大楼的落成,使物理系办学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1993年,物理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拥有1115台件,总金额542.02万元,总金额数为全校27个教学科研单位之首。1994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拥有1148台件,总金额557.96万元,总金额数仍为全校27个教学科研单位之首。1999年,物理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发展到拥有2748台件,总金额708.35万元,居全校25个教学科研单位第二。
由于生源较好,重视教学,毕业就业率基本100%,考研率一直保持在40%以上,其中有两年考研率达到45%以上。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被录取到全国重点高校、重点科研院所深造。毕业生绝大部分从事教育工作,也有部分在党政机关、教育行政、厂矿企业、新闻出版部门工作。他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其中,一大批校友在教育一线数十年如一日,已成为桃李满天下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一批校友刻苦钻研,勇于攀登,已成为教授、专家、学者、拔尖人才和博士、硕士生导师;一批校友艰苦创业,忘我工作,已成为大、中学校的校长、书记和省地县各级党政部门的领导干部。社会对物理系毕业生的充分肯定,也反映了物理系的教学质量。
物理系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育人贯穿到整个教学工作中去,取得了突出成绩。1991年,张怿慈获“全国优秀教师”,同年李义钟被评为“全国优秀实验教师”,1993年12月,张怿慈获首届曾宪梓教育基金奖一等奖第一名,并代表全国128所高等师范院校获奖者在人民大会堂发言。
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的还有林典要、李义钟、于洛平。
三、科研工作有新成绩,重点建设有新突破
科研工作是确保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条件。10年来,物理系把科研工作当做重中之重,不断加大科研工作的力度,扩大交流、抓重点,科研优势和特色明显增强。1990年11月,张怿慈申请的“原子—分子重排碰撞理论的研究与计算”被列入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这不仅是物理系,也是学校首次独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年来,物理系主持承担的科研项目层次不断提高,数量不断增长,科研经费逐年增加。共申请到科研项目近40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国际和作项目2项、省级和省级以下科研项目28项,共获科研和重点建设经费近400万元。申请到专利4项。物理系在做好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不断提高科学研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教育技术科研所研制的“山师牌”卫星电视接收天线已投入大批量生产,半导体研究所“绝缘保护材料在高压电力半导体器件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成果经鉴定认为属国际首创。10年来,共发表科研论文450余篇,其中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40余部,其中主编32部。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获省教委科技进步奖6项。1991年12月,张怿慈、薛成山、赵富贤、魏聪获得由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和津贴。他们是我校首批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1992年 12月,薛成山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 1992年度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是学校获此称号的第一人。
1996年12月,张庆刚经国家人事部批准,为1996年度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另外,还有1名教师获省优秀青年科技奖。
在科研的基础上,物理系还不断加强重点建设。因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是教学、科研的紧密结合点,是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10年来,系里坚持不懈地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发挥重点建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推动各学科、实验室整体水平的提高。1991年11月,经省教委评审,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为“八五”省级重点学科,这是我校的第一批省级重点学科。1996年,“现代光学实验室”又被批准投资192万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八五”“九五”期间,樊锡君等六名青年教师先后被列为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四、学位点建设进一步提高
学位点建设是系里教学、科研能力的综合显示,是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这10年间,物理系在学位点建设方面,找准方向、加大力度,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经过全系师生的不懈努力,学位点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1990年12月,系里申请到2个硕士授权点,1993年教育技术专业硕士授权点转到了新成立的电教系。自1996年12月至1998年12月,物理系先后申请到“现代光学”、“课程与教学论”2个硕士授权点,同时可招收“学科教学”专业学位教育硕士。
2000年1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原子与分子物理学获博士学位授权点。由此实现了物理系博士点零的突破,标志着物理系整体办学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表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的研究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为物理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研究生的招生人数,由1991年招生3名到2000年招生34名,10年间增长了11倍多。
五、人事制度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物理系实行定编定岗,根据学校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全系管理和教辅岗位实行设岗用人,选贤任能。1995年底,制定了《竞争岗位实施办法》,1995年、2000年先后组织了两次全系竞争上岗,通过竞争上岗,改变了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被动局面,推动了系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物理系的师资队伍建设,本着“稳定巩固、培养提高、引进充实”的建设方针,制定了《关于教师申请攻读博士学位及业务进修的有关规定》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定岗方案,积极做好系内外人员流动,逐步做到教学、科研、管理、教辅人员比例适当,结构合理。借助学校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高层次人才来系工作,例如:1994年引进仝殿民、卓壮两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996年引进丁世良教授。同时通过送出进修、攻读学位、出国进修、派出访问等多种途径,对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做到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放心使用和破格晋升相结合。10年来,先后送出38名教师到全国各名校、重点科研所攻读学位、进修、访问。先后引进和培养博士、博士后9名,其中博士后2名。
1990年物理系教师队伍中教授仅有4人、副教授19人,到2000年发展到教授13人、副教授26人。1990年教授平均年龄55岁以上,副教授平均年龄近54岁,2000年教授平均年龄下降到46岁,副教授平均年龄下降到45岁。进一步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改善了师资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初步建立了一支素质好、水平高、结构合理的跨世纪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2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8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获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人是省级中青年骨干,4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仅2000年,有14人获校级优秀教师,1人获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
六、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明建设成绩显著
在这10年间,物理学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学校党委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不懈的抓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收到了显著成效。党总支下属4个党支部,自1994年起,4个党支部都先后荣获过学校“先进党支部”称号。教工第二党支部1997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在这一时期,物理系党总支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首先,加强党总支自身建设,一是强化思想建设,学好用好邓小平理论,全面提高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系里制定了《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意见》,用以指导全系师生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抓民主集中建设,不断增强领导班子团结。系里制定了《党总支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联席会议政事规则》等。三是廉政勤政,热心为群众办实事。系里制定了《党政领导成员工作守则》《监督与检查制度》《党总支书记岗位职责》《院长岗位职责》等八项规则,实行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一切依靠师生,一切为了师生,从师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在学校对领导班子历次民主测评、考核中,均受到师生的肯定和学校的赞扬。党总支书记陈秀兰自1991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
其次,切实加强党支部建设和骨干队伍建设。系里制定了“加强党支部建设意见”,自1994年初,3个党支部都进行了换届选举,1996年又进行了党支部扩建、调整,党支部由3个变为4个。1994年3月,物理学率先在全校成立了“山东师范大学党校物理系分校”,并制定了《关于推荐优秀团员做党的发展对象工作的程序和要求》的制度,加大了对青年教师和优秀大学生的培养、发展力度。自党校分校成立以来,坚持上好党课,每年举办两期学生党基培训班,平均每期120人,积极要求入党的学生已达到学生总数的85%。每年举办一期党支部干部培训班。10年中共发展党员384名,其中教工党员4名。有4名党员被评为省级优秀党员,20人被评为校级优秀党员.党员在各自工作、学习岗位上发挥了积极带头和骨干作用,受到师生的好评。
在这10年中,通过不同形式,学习宣传贯彻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和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四结合”的学习,使大家对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把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采用多种方式,拓宽学生思想教育渠道,使学生在校园文明建设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共创“十无”校园,同育“四有”新人》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特别是物理系学生组织的家电维修部常年向校内外开放,并经常举行义务维修;还开展义务家教活动,援助希望工程活动,均受到社区群众的好评。1997年暑假,物理系组织学生在济南举办了“特困企业职工子女义务辅导班”,在潍坊、聊城地区举办了“贫困子女义务辅导班”,先后被《大众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山东电视台等多家权媒体报导,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学生们也锻炼了自身的能力,在学校举办的科技大赛中,由物理系学生制作的各种科技发明、小制作多次获奖。物理系青年志愿者开展的“护绿活动”与“交警共建活动”也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物理学团总支连年被学校或省评为“红旗团总支”、连年被学校或省评为“社会实践先进团总支”。一大批学生被授予校级和省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
七、加强安全稳定工作
按照学校“一天也不能放松安全稳定工作”和“稳定压倒一切、一切服从稳定、一把手负责制、一步到位、一票否决”的“五个一”方针,物理学制定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细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奖惩办法》,系里设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教工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义务消防队”以防为主。实行各负其责,认真配合,主动参与,齐抓共管,形成了群防群治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迎澳门回归,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大型活动和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暴行、坚决反对李登辉“两国论等政治斗争中,物理系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秩序井然,确保了系里的安全稳定,1998-1999年物理系被学校评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1990-2000年十年间,张秀海、陈秀兰先后任党总支书记,陈秀兰、杜宝国、王馨先后任党总支副书记。张怿慈、张庆刚、仝殿民先后任系主任。杨绪殿、于洛平、张庆刚、刘文贤、何京良、仝殿民、程传福先后任系副主任。
--摘自2010年《澳门沙金官方网站 院史》